22%受訪香港大學生知父母臨終決定 四地中排「尾二」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3/02 17:47

最後更新: 2018/03/02 20:40

分享:

分享: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上月進行一項後「孝與死亡」的跨地區問卷調查,研究中港台韓四地學生對孝道的定義和實踐與家人處理臨終安排的溝通。(程志遠攝)

人口老化加劇,臨終照顧及安排討論日增。港大一項調查發現,韓國大學生對孝道的定義與與傳統儒家觀念相近的中港台三地學生有一定差異,其中整容盛行更影響韓國子女對孝道的定義。調查又指,由於台灣有在校園上有設立全面及具系統性的生命教育課程,令台灣學生對死亡及臨終議題上的意識,遠超中港韓三地。

調查顯示,四地受訪學生一致認為「敬愛雙親」是孝道定義,不過中港台學生認為「愛護自己」、「奉養雙親」等同盡孝,韓國學生則認為「思念珍惜與父母的回憶」及「不讓父母擔憂」就是孝道。23歲的韓國學生周文宣分享時解釋,不少韓國父母會以整容作為子女的畢業禮物,家長亦會與子女一同「穿耳」等,因此當地年輕人普遍不認為愛護自己是最重要的盡孝之道,一般會透過向父母提供財政支援、與父母一同旅行,表達孝意。

調查同時指出,近半受訪台灣學生表示曾與父母開放地討論死亡議題,比例不但是四地學生中最高、更分別比香港多近8成。至於是否知道父母臨終決定,只有2成2受訪香港學生表示得悉,在四地中排「尾二」。負責進行調查的團隊分析指,調查結果反映絕大部分人恐懼及不願談論死亡,醫療上在未能得悉父母意願的情況下,子女往往亦不敢放棄搶救。團隊又認為為免背負不孝枷鎖,愈孝順的受訪者,愈會盡力搶救以延長父母壽命及亦傾向於對病危父母隱瞞病情。

來自台灣的蘇韻潔稱,台灣的生命教育推廣已逾廿年,教案更不只限於教科書,還有電影、動畫及繪本等形式,讓學生從小在校園內便了解生命的意義,教育部門亦訂明學校必須進行生命教育相關課程,惟香港似乎未有完善有關教育。

調查指中港台大學生對孝道定義與韓國學生有差異,台灣全面生命教育助家庭開放討論死亡。(程志遠攝)

調查團隊建議政府應參考台韓做法,再次考慮就推行預設醫療指示進行立法,並加以宣傳;亦需加強社區及學校內的生命教育以及鼓勵有效之家庭溝通。

今次調查由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於上月8日至16日期間進行,以問卷形式成功訪問381名15至24歲來自香港、內地、台灣及韓國的大學生,了解他們對孝道定義和實踐,以及與家人處理臨終安排的溝通。